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市场上存在一些标称90%充绒量的羽绒服实际填充物并非羽绒,而是所谓的“飞丝”,即禽类毛片经粉碎后形成的丝状纤维物,被称为“粉碎毛”。
有部分商家为了获取廉价羽绒服填充物,在社交平台上跨地域收购二手羽毛球,将其上的刀翎羽毛拆解后粉碎,制成飞丝代替羽绒。
回收的二手羽毛球(图源网络)
鸭鹅绒价格持续上涨是导致“羽毛球飞丝”现象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废旧羽毛球中提取飞丝成本较低:大约每公斤羽毛球可拆解出近半重量的刀翎羽毛,按回收价格计算,这些羽毛的成本不足40元/公斤,足以生产4至5件羽绒服所需的填充物。
在一次对劣质羽绒服生产厂家的暗访中,记者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外观相同的羽绒被存在巨大的成本差异。具体而言,填充“90%绒含量”羽绒的被子成本为800元,而使用“高丝”作为填充物的同类产品,成本仅为400元。
刀翎羽毛加工前后(图源网络)
据工作人员介绍,采用“丝”替代“绒”是他们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成品在外观和手感上与真正的羽绒被几乎没有区别,从而迷惑了消费者。
为进一步掩盖真相,这些厂家仅在被子的一部分填充少量羽绒,其余部分则完全使用“丝”。此外,产品上标注的各种质量标签如“一等品”、“90%白鹅绒”、“蓬松度1000+”等均为虚假宣传。工作人员坦言:“这个标随便说的,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
刀翎纤维因其细长坚韧的特性,粉碎后用于填充寝具(如羽绒服、枕头、靠垫)时,回弹效果更好。然而,刀翎毛梗上的厚厚一层胶水在粉碎过程中也会形成粉尘,这些粉尘附着在毛梗颗粒上,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如何分辨羽绒服优劣?
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可以留意羽绒种类、绒子含量和充绒量,查看羽绒服产品是否执行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标准。消费者可以通过“看、按、摸、拍、搓、闻”等方式来辨别羽绒服优劣:
一看
①看标签。检查产品上的标签信息,确保存在产品质量标签和检测报告等。关注标签上是否清晰标示了羽绒的种类、含绒量以及充绒量等关键信息。
②看面料。对于轻薄款式的羽绒服,其面料应呈现柔软特性。若观察到面料做工粗糙或出现钻绒现象,这表明羽绒服的品质可能不佳。
二按
通过按压并释放羽绒服来测试其回弹性。若羽绒服能迅速恢复原状,说明其羽绒蓬松度良好;反之,若回弹慢且拎起来有沉重感,则可能意味着含绒量低或掺杂了一定量的毛片和粉碎毛。
三捏
用手捏羽绒服感受其内部填充物。若毛梗感觉不明显,则含绒量较高;若几乎无梗感,则需要谨慎购买,因为这可能是使用了下脚料、蓬松棉或其他非羽绒材料进行填充的结果。
四闻
将鼻子靠近羽绒服仔细嗅闻。若闻到明显的异味或臭味,这可能表明填充了劣质羽绒,建议避免购买此类产品。
五拍
若发现羽绒服的针脚处有羽绒或粉尘溢出,这通常表明该羽绒服的防钻绒性能较差或是缝纫针眼过大。这种问题会导致羽绒服在穿着过程中羽绒逐渐流失,从而使衣物变得薄弱,失去保暖效果。
有的羽绒服面料不钻绒还防水,但透气性差,水汽不易散发,洗后不易晒干,羽绒受潮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质,或滋生微生物,散发出臭味。
六掂
评估羽绒服的质量时,可以通过掂量其重量来进行初步判断。通常情况下,重量轻且体积大的羽绒服更为优质。例如,含绒率为30%的羽绒服体积应大于同等重量的棉花一倍;而含绒率超过70%的羽绒服,其体积则应为棉花的两倍以上。
七挤
按照标准,合格的羽绒服需要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消费者可以通过捏紧羽绒服后背的方式测试这一点。如果空气难以从羽绒服中挤出,则说明其透气性不佳;反之,若能缓慢挤出空气,则表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透气性差的羽绒服可能导致穿着者感到闷热不适,并且在洗涤后不易晾干,进而影响羽绒的质量和保暖效果。
八选
在选购羽绒服时,务必仔细查看其内衬是否使用了塑料薄膜或其他不透气的材料。这类材料会严重影响羽绒服的整体透气性和舒适度,因此应避免购买含有此类内衬的产品。
为确保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和使用寿命,应优先选购格子密集的款式以固定羽绒填充物,避免洗涤后羽绒移位或结块,导致外观变形。
对于长途旅行者而言,轻便且易于压缩收纳的羽绒服是理想选择,便于携带且不占过多空间。而在极端寒冷环境中长期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则应考虑长款、面料耐磨并具备多功能口袋设计的羽绒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户外条件;此外,带有防风帽沿的设计能提供额外保护。
内穿的羽绒服马甲,要选择相对贴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