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电商集体放弃预售制,平台资源向C端用户倾斜,商家利益受到挤压,回归线下才是最优解。
5月20日20点,天猫“618”正式开售。今年“618”最大的变化,就是各大主流平台都取消了预售机制,选择现货开卖,全程价保。
从淘宝天猫最早引入预售机制,成为历届大促屡试不爽的策略,到如今被放弃,这一举动给近几年火热的“电商造节”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各大平台当初要推出预售?而如今,为什么又选择放弃这一曾经的“制胜法宝”?取消预售制,对商家意味着什么?
01 预售制度的演变
预售最初是电商平台为了帮助商家提前备货、减少物流压力而设计的一种营销策略。将订单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方便商家、物流提前安排,准备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应对高峰期。
但随着时间推移,预售在逐渐变味。从早期10天预售,到愈发前置的预热活动,战线拖得越来越长,有时甚至要消费者等上一个多月才能发货。
究其原因,预售周期的拉长能够带来更好看的销售数字。将营销预算集中在一段时间甚至618一天之内,可以创造出亮眼的“卖爆”效果,带来显著的短期增长。
02 取消预售,意料之中
既然预售如此“有效”,是什么让电商巨头下定决心取消预售机制?
线上内卷 大促常态化
众所周知,电商行业也全面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各大平台促销已成常态。
无论是打造“天天都是618”的拼多多,还是头部主播倒逼品牌方,还有不断刷新最低价的抖音电商,他们把过去只有在大促活动才能看到的价格,转化为日常。
当消费者习惯了省时省力的常态化低价,复杂的618等促销活动的吸引力自然大减,这也是淘宝、京东取消618预售制度的直接原因。
消费降级 平替上位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更趋于理性,消费分层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优质平替”,追求极致性价比。
过去,预售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能够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如今,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对于预售这种需要提前支付定金的购物方式,已经不那么敏感。大家更倾向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购买,而不是被促销活动所驱动。
减少退货、退款
在往年大促预售之后,“退货”总会登上热搜。
在大促的场景下,我们总会被催生购买一些商品,很多人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发现自己当时剁手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这种冲动购买后的后悔情绪,加之繁琐的退货流程,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取消预售后,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地消费,减少冲动购物;商家也可以降低退货率和退款纠纷。但取消预售后,商家需要更加精确地预测需求,以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的情况。
03 商家如何逃出旋涡?
在供给过剩、增量难寻的今天,摆在所有电商平台面前的难题是一样的,唯有争取、留住更多的用户,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增长。
2024年,各大主流电商平台集体放弃预售制,意味着为了迎合消费者,电商平台的发展战略向C端倾斜,包括平台规则、补贴力度、退货策略等,都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但是,对于B端商家来说,始终要被变化无常的规则、政策所裹挟,线上生意越来越难做,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那商家如何逃出旋涡?从线上回归线下。
当前,实体零售与电商平台正如龟兔赛跑。一方面是,消费者更倾向于确定性、即时性的消费体验,而不是未来消费,被贴上“不理性”标签的囤货式抢购占比越来越低;另一方面,零售渠道的变迁是向下兼容的升级,而不是完全灭绝式的替代。线下空间一直承载着连接顾客、体验商品的重要渠道。
我们要从线上回到线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要用互联网的工具和方法,提升传统实体门店的效率,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重构人、货、场的关系。
比如,即时零售,以“本地实体+即时配送”的模式,打破了过去实体店的时空限制,使实体店能精准触达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实现“所见即所得”,为门店拓展新的增量空间,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商平台在“即得性”方面的缺陷。
比如,本地生活,根据门店地理位置和消费喜好对用户进行信息流推荐,帮助商家锁定商圈流量+同城流量,实现精准引流到店。消费者到店核销后,再通过数字化系统进一步沉淀和维系会员,做可持续的生意。
为探讨更多“实体零售数字化转型”具象话题,5月22日,我们将与微盟联合发起主题沙龙,面对面共同探寻增长答案,落地具体解决方案,助力零售企业破局流量瓶颈、获得业绩新增量。
发送简历至HR邮箱
hr@regent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