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拐点”已经到来!不同企业所处的境遇完全不同,可谓“水火两重天”。一方面是上半年的百货零售业整体销售额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内需需要进一步提振,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最大国家,高端消费品仍将持续快速增长;有服装企业得到资本垂青,估值之高令人咋舌;有的企业虽然能保持销售额的增长,却无法实现毛利率的提升,更难解“高库存”之惑。
中国服装业的“拐点”,是价值链条中多个产业要素交互作用的集合,也是服装行业在30年所积累的产业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或转换,所衍生的趋势与结果,必然是中国服装业在更高层次上得以重构和新生。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外部产业环境面前,如何洞察产业演进趋势,构建全新的“拐点思维”,对于服装界的企业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做大”不如“做精、做专”
随着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短缺,廉价制造已然结束,服装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过去通过提高产能和广铺渠道实现“做大”目标,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的良方,稍有不慎,企业“大而不强”的弊病就会呈现出来,掉入“增收不增利“和“高库存”的泥潭。
随着消费观念的日渐成熟,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面形成更多的细分领域,不仅有传统的“男装、女装、休闲装、运动装”等的细分,也有专门针对单一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例如高尔夫服饰、婴童用品、户外用品、动漫产品等等,甚至也会出现PRADA这样做品牌服装的也销售手机的“跨界”现象,这种“做精、做专”是在深刻理解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既满足了个性消费需求,也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卖的是时尚、创新和文化,其品牌溢价自然会很高。
竞争力更在于创新
短短30年,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已有相当的竞争实力。不过,几乎所有的国内品牌都是在国际品牌的影子下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都有模仿的痕迹,有些甚至直接标榜为源自意大利、法国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模仿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在服装业,其他如高技术、互联网等领域都是如此。在高速而粗放的发展时代,这种模仿是有效和快捷的,而进入到品质生存和品牌成长的新时期,一味模仿的模式恐怕就难以为继。
表面看,品牌服装的运营模式和方式大同小异,粗看都差不多,但是细处比较却是千差万别,甚至是难以复制和模仿,这也导致了市场竞争虽然很激烈,但是这种竞争和其他领域的也有所不同,并不是完全排他性的竞争,存在共生甚至共赢的条件,即便是竞争对手倒掉,也并不会给自身成长带来多大机会,很大程度上这种竞争是自我竞争。
因此,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优势品牌、提升企业价值,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否能把握趋势变化,是否能更好的满足消费需求,是否能更好的传递文化内涵。这种创新并不是指商标和专利的数量,关键在于模式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能够不断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有些方式也不妨称之为“微创新”。而在消费需求把握、品牌文化内涵传递、渠道扩张深化等方面,国内企业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发送简历至HR邮箱
hr@regent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