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些民房隔成格子租给工人住,但现在这些格子被全部打通,变成了小加工厂。”市服装商会印染水洗分会会长郭显肃告诉记者,许多原来的温州鞋服生产企业生产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在瓯海梧田等地租间民房开始接单生产,众多小作坊应运而生。
市服装商会外贸分会秘书长吴一享透露,这些只有十几、二十几人组成的小作坊,仅服装类在瓯海蟠凤、三垟、郭溪、娄桥等地便不下千家,让原来便招工难的生产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梧田南村有300多家小作坊
瓯海区梧田街道南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份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0月份,在南村有300多家各类小作坊,其中服装小作坊最多有81家、其他鞋革11家、烟具5家、机械制造6家、包装9家……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本村户口的常住居民只有2000多人,而外来人口却有1.5万人。这些小作坊是从2006年开始陆续办起来,最近两年增加的速度尤为明显。“租金”已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由于小作坊的增加,村里的卫生外包支出费用从10万元增加到了30万元,治安、交通管理等比以前增加了三倍的人力。
在南村,随处可以看到在一些民房门口挂着招聘工人的启事,里面大多数是一楼烧饭,二楼、三楼生产、住宿,部分人租住在边上的民房。
据介绍,瓯海蟠凤、三垟、郭溪、娄桥、双屿等地,像这样鞋服小作坊还有很多。
瓯海区蟠凤村在温瑞塘河边上,一条不过100多米的小路上,连续开出五六家加工服装、鞋包的小作坊。一位社区巡逻保安说:“这一带,你随便拐进一个小弄堂,都能找到加工小作坊。我们这里别的不多,就小作坊多。”
瓯海区梧田街道蟠凤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俊益表示,蟠凤一带原本是以加工废旧鞋套和一次性针管的小型加工厂居多。从2000年开始环境整治后,这些小企业慢慢关门,继而冒出了很多加工服装和鞋帮的小作坊,其中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老乡带老乡办起来的。
一家企业两批员工自立门户
瓯海区服装行业协会一家会员企业,在今年上半年有4个车间技术工人先后出去办了小工厂。下半年,又有4个技术工人先后离开公司自立门户。
来自湖北蔪春的张红兵2008年在蟠凤村温瑞塘河边租了间民房,叫上4个老乡帮忙缝鞋帮,当起了小老板。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六七台制鞋缝纫机,四个工人不紧不慢地工作。张红兵边整理鞋帮边说,自己在鞋企做了五六年,订单有一些是从原来的单位接过来,工人工钱由企业付,自己拿扣点。抵掉房租、线和胶水的钱,也能赚点生活费,“虽然赚不多,但很自由。”
与张红兵相隔不远的赵先生则是帮服装企业加工,一起工作的8个人,都是从河南老家带来。赵先生坦言,从老家叫人会比较放心,大家都把作坊当作自家的,加班也不抱怨。在南村专业生产男装水洗皮服装的安徽人徐先生说,自己还有许多朋友在温州其他地方也办了这样的小工厂,订单可以互相支持。今年自己接了近2万件的水洗皮服装订单,忙不过来,已经给外面的朋友发了几千件出去。
据介绍,由于管理成本低,小作坊靠高薪吸引工人。旺季的时候两夫妻在小作坊里工作,一个月能赚1万多元。老家住江西宜春的工人小邝说:“小加工点和企业的区别就是,忙起来没日没夜,不忙大家都在家休息。主要取决于老板能不能从企业拿到订单。”
大量订单分散至小作坊加工
“在温州,现在有许多我们的工人在那边办小加工厂、创业。”前段时间,市服装商会外贸分会像往年一样组织到南昌等地招工,结果收效甚微。当地负责人说,现在的工人都不愿意出远门打工,但许多在温州打工的人会带上一些老乡在当地办小作坊发展,在温州、福建两地最多。
订单多、工人少,今年的鞋服小作坊根本不为订单发愁。瓯海区鞋革协会秘书长何国良表示,不仅是瓯海区,几乎温州所有大的鞋企都有在外面寻找代加工的情况,比例不低于80%。特别是工序较简单的鞋包,许多鞋企都会拿到小作坊加工,虽然价格偏高,但为赶货期,别无选择。麦士凯琳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华坦言,如果全部招到工人,自己工厂还能容纳上百名工人,因为招不到人,只能少接单或将一些工序简单的服装外发至小作坊。
郭显肃介绍,因为招工难,甚至有厂家会直接给工人提供设备等,将订单发给他们做。许多服装厂老总透露,今年至少有30%的订单外发至小作坊。
发送简历至HR邮箱
hr@regent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