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民币升值 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转型”
2016/06/01
在南京做工艺品出口生意的陈先生,最近有些郁闷。
“同样出口1万美元的货物,昨天比20天前能兑换到的人民币就少了600多元。”陈先生说。
这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刷新汇改以来新高,逐日突破6.77、6.76和6.74关口,升值似有加速之势。9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250,较前一交易日走高128个基点。连续数日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影响最大的是江苏省内众多出口企业。江苏哪些出口企业影响最大?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出人意料的是,在采访过程,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发出这样的忠告:长期疲于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江苏外贸企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地步。
外贸扛压能力持续下降
根据对江苏省100家纺织服装、机电产业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的影响明显。
江苏是外贸大省。汇改以来,江苏机电、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机电产业的出口增速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8年上半年的12.2%;同期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长则从24.8%下降到11%。
首先,应对汇率风险能力逐年减弱。2005~2008年,这100家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差额逐年下降,显示出随着人民币升值叠加效应的显现,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纺织服装产业和机电产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也在逐年下降。
其次,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关系密切。统计显示,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约下降0.6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约下降1.47个百分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将下降0.0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将会下降0.04个百分点。
不少人称,如果没有相关扶持政策,人民币升值步伐将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带来较大的下行风险。
部分企业开始“转型”
汇改以来,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逐渐增强,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人民币升值。
从外汇避险工具运用来看,远期结售汇和贸易融资成为主要的外汇避险工具,分别有52%和23%的样本企业采用这两种工具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从结算方式来看,分别有31%和10%的样本企业采用尽快结汇、提前收汇或预收货款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生产经营手段来看,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来转移汇率风险。一些企业通过开发差异化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出口竞争优势。如江苏恒力集团主要围绕亮光丝这一方向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其开发的“亮丝隆”超亮光涤纶长丝,被中国纺织协会认定为国内领先产品,深受出口市场欢迎;盛虹集团则瞄准“超细纤维”这一方向,全力开发“超细纤维”产品。目前,该公司超细纤维的产能居世界前列。
这些企业通过加大新品开发力度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了自己出口产品的特色,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可以向国外客户转移成本上升压力,从而提高了出口企业的承受力。